规则148 非国际性武装冲突的各方无权诉诸交战报复行为。禁止针对那些未直接参加或已停止直接参加敌对行为的人采取其他反措施。第2卷,第41章,E节
国家实践将此规则确立为一项适用于非国际性武装冲突的习惯国际法规范。
《日内瓦公约》共同第3条禁止对生命或人施以暴力、作为人质、损害个人尊严,特别是侮辱或降低身份的待遇,以及拒绝公平审判。这些禁止适用于并仍然适用于于“不论何时何地”。
[1]因此,任何产生这些行为之一的报复行为都是禁止的。
[2]另外,共同第3条规定,任何不直接参加敌对行为或不再直接参加敌对行为的人员必须“在一切情况下”得到人道待遇。
[3]因此,任何与这种人道待遇的要求不一致的报复行为也是禁止的。
[4]另外,就像国际法院确认的那样,共同第3条所包含的规则构成对所有武装冲突适用的一项“最低标准”,并且反映了“基本的人性考虑”。
[5]《第二附加议定书》第4条同样不允许针对不直接参加或已停止参加敌对行动的人采取报复行为。
[6] 在实践中,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的报复行为一直备受谴责。比如,在阿富汗武装冲突背景下通过的决议中,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人权委员会谴责针对平民的报复措施。
[7]联合人权委员会的各位特别报告员也谴责在乍得、哥伦比亚、刚果民主共和国、马里、卢旺达和土耳其发生的冲突中发生的“报复性的谋杀”和羁押行为。
[8] 在1970年通过的一项决议中,联合国大会重申了“平民群众或个人不应作为报复之对象”是武装冲突中保护平民居民的一项基本原则。
[9]在1995年的“塔迪奇案”(
Tadić case)中,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认为,这项决议是“关于任何类型的武装冲突中保护平民居民和财产的习惯国际法原则的宣示”。
[10]在1996年的“马尔蒂奇案”中,该法庭根据《第二附加议定书》第4条第2款的规定推导出了在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禁止对平民进行报复的规则,因为它们是和“该条款中阐明的绝对的和不可克减的禁止”相矛盾的,而且因为受到禁止的行为“在任何时候和在任何地方”仍然是这样的。该法庭还认为,《第二附加议定书》第4条第2款第2项中增加的禁止“集体惩罚”这一规定加强了对在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针对平民采取报复行为的禁止。
[11]集体惩罚也是受到习惯国际法的禁止的(见规则103)。一些军事手册进一步强调指出,所有的复仇行为都是禁止的。
[12] 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的合法报复这个概念已经在国际法中得到实现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叙述报复行为的目的和诉诸它们的条件的实践都涉及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且来自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实践。关于非国际性武装冲突的近期实践不再支持通过报复行为或类似的反措施的方式在此类冲突中执行该法的观点,相反,已经强调了通过尊重人权法和外交方式来阻止违反行为保护平民和失去战斗力的人员的重要性。一些军事手册将交战报复行为定义为一国针对另一国的一项执行措施。
[13] 在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明确禁止报复行为的建议在通过附加议定书的外交会议上被提了出来,但是被否决了。在该会议上给出的否决该建议的原因在这个方面是有意义的。只有四个国家说,它们认为在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报复行为这个概念在国际法上是可能性,即喀麦隆、芬兰、德国和南斯拉夫。不过,喀麦隆的观点是,此类报复行为应该“仅限于严格列举的某些非常确定的情形”。
[14]芬兰可以接受这个观点,但是声明,它们“在任何情况下不应当用来针对平民居民”,因为“存在普遍的共识,即具有不人道性质的报复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15]根据南斯拉夫的观点,针对敌方控制下的人员和物体的报复行为不言而喻是受到禁止的;“这项习惯国际法的规则……已经在1994年被编纂在了《日内瓦公约》中”。除了这项禁止之外,它认为报复行为完全不应当针对“非战斗员、妇女和儿童”实施。
[16]德国认为,从法律角度来讲,对使用“报复”这个词不存在反对,但是,从政治的角度来讲,可以说,采用这个词“将赋予冲突各方在国际法中处于无权主张的地位”,并且建议,“相当于报复行为的报仇措施”这一表述可能不会遭到类似的反对。
[17]一些国家投票对这项建议提出了反对,因为它们认为,报复行为这个概念在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没有任何地位。
[18]一些国家表示了对引入该词的担忧,即使是以禁止的方式进行的,也可能产生相反的印象,以为这个概念是可能的。
[19]为了避免引入报复这个概念(因为这将错误地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即:在国际法上,在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存在这样的可能),加拿大、伊朗、意大利、巴基斯坦和菲律宾提出了各种避免使用“报复”这个词的建议,以便使人了解:作为针对对方违反行为的反应,各方都不得从事任何反措施或报仇行为。
[20] 在该次外交会议上,比利时代表团发表了下面这个观点,即:就《第二附加议定书》第4条的基本保证来说,“报复行为这个问题是不能产生的,因为该条款所使用的措辞,即一切未直接参加或已停止参加敌对行动的人,是应在任何情况下受人道待遇的”。
[21]意大利、瑞典和英国也采取了类似的立场。
[22]